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清楚,蜀汉的两位传奇将领,张飞和赵云,出征时总会高声自报家门:“燕人张飞在此!”或是“我乃常山赵子龙……”那么,为什么这两位武将会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燕人”和“常山”这样的前缀呢?这难道只是单纯的身份标识吗?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张飞,字益德,涿郡人”。所提到的涿郡,正是如今河北省涿州市的所在地。在春秋战国时期,涿郡属于燕国,因此张飞以“燕人”自称,实际上是为了向他人表明自己的出生地和身份背景。

然而,类似于现代人自我介绍时提到“We are the Qin, of 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not the corrupt Qin Hui”, 张飞用“燕人”这一称谓,也蕴含着他对自己身份的一份自豪感。为何会如此?

原因在于,燕国在春秋时期一度面临灭国的危险,是在齐桓公的帮助下才得以稳住局势。而在战国时期,燕昭王励精图治,修筑黄金台,甚至以千金买骨,广泛聚集人才,像苏秦、乐毅、邹衍等都获得重用。燕国虽然曾经弱小,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而崛起,不仅成为了七雄之一,还成功攻入齐国,连下齐地70余城,这一时期是燕国的巅峰,也是无数燕人心中引以为傲的历史。

展开全文

战国末期,英勇的荆轲高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并为燕国刺杀秦王,燕赵两国携手抵抗秦国的侵略,尽管赵国最终被灭,但燕国也在这段历史中扶持赵氏皇亲复国。可以说,这片土地上从古至今涌现出的侠士与英雄,一直源源不断。

谈及此处,自然就不难理解,赵云自报家门时称“我乃常山赵子龙”的寓意了。常山今在河北境内,在战国时期则是赵国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张飞和赵云逻辑上其实还是同乡。

燕赵地区自古以平原君赵胜结交门客而著称,还有燕太子丹更是好招募侠客刺杀秦王。而这方土地的“侠义精神”,也延续了悠久的历史传统。

在燕赵地域,民众因邻近戎狄,性格勇武,品行刚烈,行侠仗义之事层出不穷,重视仁义,轻视生死。正如古语所言:“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在三国期间,各路英雄纷纷崛起,无论是张飞还是赵云,自报家门时明言来自于燕赵之地,除了对自身身份的深刻认同外,亦有威慑对手之意,表明自己不容小觑的实力和背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