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可能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不同的答案。但是笔者相信,大多数人心中最伟大的皇帝不会脱离这几个人的范畴,秦皇汉武、唐宗宋总,再加上个明太祖朱元璋,而在这其中,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最有竞争力里的人之一。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们对他的印象大都停留在一代明君,盛世贞观之治这样的标签之中,都知道他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却不知李世民其实文治武功,样样精通,除了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还是一个很能打的将军。

1.浅水原之战,消灭西秦割据势利,生擒薛仁杲。(按公元598年出生计算,时年李世民20岁)

这场战役李世民的策略是坚壁蓄锐,等到敌军疲软、军心离散的时候,一举击溃敌军主力。

亮点:1.准确的把握战机,看到宗罗睺士众疲软,果断下令出击;2.不顾舅舅劝阻,舍弃步兵,带领骑兵狂追不舍,逼迫西秦军马流散,不能组织人员进城坚守。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要么不出手,出手就一定要对方死彻底是李世民的典型风格。

李世民出征前,裴寂、李元吉连败于刘武周,龙兴之地太原已落入敌手。这场战役依旧是坚壁蓄锐,骚扰敌后,断其粮道。

亮点:1.穷追猛打,三日不卸甲两日不进食,和全军分吃一只羊,最后追上敌军溃逃部队,一日八阵全胜。2.收服尉迟敬德。

3.虎牢关之战,生擒窦建德、王世充,一战擒二王,平定中原。(李世民时年22岁)

王世充占据易守难攻的洛阳城,李世民采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拔掉周围所有据点,把洛阳围成一块飞地。

亮点:率精骑数十冲入敌阵查探虚实,杀到透阵而出,又反身杀回去,再次杀穿敌阵,回到本阵。过程中和部下被冲散,只有丘行恭跟在身边,坐骑飒露紫中箭,丘行恭把自己的马给他,牵着飒露紫和李世民一起杀回本阵,在丘行恭把箭拔出时,飒露紫也倒地身亡。这一画面定格在昭陵,是昭陵六骏中唯一带人像的。

天策上将,是李渊为了给封无可封赏无可赏(这时李世民已经是秦王、尚书令、太尉)的宝贝儿子专门造出来的一个官职,位在王公之上,掌国之征讨,可开府自设官员,是一个有实权有地位的官职,李世民之后唐朝再无人获得这个职位。

刘黑闼是唐朝对窦建德处置不当多搞出来的事,这时候李世民战功太高被雪藏,李渊启用的李神通、李世勣相继败北,最后不得不祭出李世民这张王牌。

突出表现:1.这次战役在李世民擅长的后发制人之外,特殊之处在于他运用了地理环境,利用洺水来了个“水淹七军”;2.追逐刘黑闼进入突厥境内,长弓大箭杀敌,他用的大箭倍于一般箭矢,被突厥人捡到,当神器围观。

李世民登基后,虽然不亲自下场(除了高句丽),但战略和战机的把握堪称完美,教科书般的上兵伐谋。

以灭突厥为例(贞观四年,时年李世民32岁):

1.用政治手段,拉拢突利可汗、薛延陀、西突厥,分化孤立东/突厥。立两个王,让他们互相猜忌、牵制,是李世民对付周边势力的惯用手段,屡试不爽;

3.知人善任,给李靖写小纸条“兵事节度皆付公,吾不从中治也”,同为职业军人,李世民能摆清自己的位置,布置好战略后就充分信任李靖,不对前线做任何干涉。那边唐俭(唐朝使臣)还在可汗帐中议降,这边李靖就连夜奔袭直取牙帐,君臣十分默契,虽然对唐俭确实不厚道(唐俭也神奇的没出事),但是用最小的牺牲换来了最大的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