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点心还加入了药食同源的食材,比如莲子、百合、杏仁、红枣等。

点心的工序通常都比较复杂,而且讲究造型美观,比如制成花卉、水果和动物等形状。

这些宫廷点心不仅仅是食物,也是宫廷礼仪和排场的一部分,可以用于祭祀、赏赐和宴会等。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盘点一下清宫里的各种点心↓

先来说说满族传统点心。

萨其马

萨其马也称作“沙琪玛”。先用面粉、鸡蛋、奶油或酥油制成面条,然后油炸,再裹上用蜂蜜、白糖、芝麻、青红丝、果仁等熬成的糖浆压制成型,撒上青红丝、芝麻等。

宫廷萨其马选料要更讲究,制作更精细,口感松软香甜,奶香浓郁。萨其马是皇帝和妃嫔们日常喜爱的零食,也是祭祀和节庆的供品。

奶饽饽

奶饽饽是用牛奶、奶油、酥油、白糖等制成的点心,有各种形状(如奶卷、奶饼)和馅料(如白糖、芝麻、豆沙、枣泥),带有浓郁奶香。

奶卷通常是用牛奶结皮制成薄片,卷上山楂糕或芝麻白糖馅,吃起来酸甜可口。

奶酪(乳酪)和现代酸奶或乳酪类似,常常加入果料、蜂蜜或糖桂花,吃起来冰凉清爽,适合夏季消暑。

水乌他/奶乌他是把奶油、白糖等凝固成冻状,口感细腻冰凉,入口即化。

孙尼额芬白糕以奶制品为主料,口感类似甜干酪,表面装饰着山楂糕花纹,起到中和甜腻的作用。

芙蓉糕

芙蓉糕类似萨其马,表面铺上了白糖和果脯,层次分明,因色泽粉白如芙蓉花而得名。

然后就是汉式糕点。

清宫称的“饽饽”很多都是汉式糕点。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糕点↓

豌豆黄

豌豆黄采用的是上等白豌豆,去皮煮烂再过筛,然后加糖炒制凝结。宫廷要求豌豆黄须色泽浅黄、纯净细腻、入口即化。据称,慈禧太后尤其喜爱豌豆黄,是她的春季时令点心。

芸豆卷

芸豆卷采用的是白芸豆,同样是煮熟去皮,然后碾成泥状,再包入芝麻白糖或山楂馅卷成卷状。芸豆卷的口感绵软香甜,很受宫妃们的喜爱。

小窝头

小窝头传说也是和慈禧有关,而且是来自宫外的点心。

据说慈禧是在逃难时吃到了窝头,回宫以后还想要吃,于是御膳房就用细玉米面、黄豆面、白糖、桂花等制成了改良版的窝头,这种窝头精致小巧,香甜可口。

绿豆糕

绿豆糕是用绿豆粉、白糖、香油等蒸制而成的,当然,宫廷版的绿豆糕比民间要更加细腻,也更为清爽。

红糖枣糕

枣糕是宫廷御用糕点,曾有“宫廷第一糕点”之美称。吃起来枣香浓郁,口感细腻。

驴打滚

这也是大家熟悉的京式点心,其实驴打滚就是豆面糕。先把黄米面蒸熟,然后裹上豆沙馅,再滚上炒熟的黄豆面,这也是一款糯叽叽的点心。

酥皮点心

宫廷里还有各种酥皮点心,比如枣花酥、荷花酥、佛手酥、莲子甘露酥等,造型都很精美,馅料通常用的是枣泥、豆沙、莲蓉、白糖芝麻等。

再是各种节令点心。

月饼

这是宫廷中秋节必备的糕点,种类繁多,馅料也十分考究。宫廷的月饼有自来红、自来白,馅料包含核桃、松仁、蜜糖等等。

同样是月饼,民间的月饼是远远比不上宫廷里的。

重阳花糕

这是重阳节特供的点心。多层的糕体夹着坚果蜜饯,再插上彩旗装饰,寓意“步步高升”,很符合宫廷里处处讲究吉祥的传统。

粽子

粽子是端午时令点心。宫廷粽子造型小巧,有火腿、枣泥、八宝等馅料,并用苇叶包裹。

五毒饼

这是端午吃的桃酥,刻上蝎子、蛇等五毒图案,有驱邪避凶的寓意。后来五毒饼不再局限于端午,逐渐变成了普通点心。

太阳糕

太阳糕是用米粉蒸制而成的,上面有象征太阳的小鸡图案。太阳糕是二月初一祭日用的点心。

玫瑰饼

宫廷的玫瑰饼是用妙峰山进贡的鲜玫瑰花做馅,是春季时令佳品。

玉露霜

玉露霜是夏季的消暑点心。它由绿豆粉、白糖、薄荷等制成,吃起来清凉解腻。

最后是其他特色点心。

糖缠

糖缠就是龙须糖。麦芽糖拉成发丝状,再裹上芝麻、花生碎。

百果糕

百果糕是一种糯米类点心,糯米粉混合松仁、瓜子等果料蒸制,香味浓郁。

酥盒子

顾名思义,酥盒子形状如同小盒。它由油酥皮包裹玫瑰或枣泥馅烤制而成。

八珍糕

这是一种具有养生功效的糕点,由太医院根据陈氏配方改良而成,主要原料包括莲子、芡实、薏仁米、山药、茯苓、百合、龙眼肉和白糖等,具有健脾开胃、养心安神的功效。

从满族传统的奶香浓郁,到汉式糕点的精细雅致,再到应时而变的节令巧思,清朝宫廷点心远不止于满足口腹之欲。每一口甜美细腻,都无声诉说着紫禁城内的富贵风华与生活美学。

如今,这些曾深锁宫闱的珍馐美点,有的已走入寻常巷陌。品尝这些糕点,仿佛穿越时空,品味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舌尖上的奢华与讲究。

以上就是清宫点心的内容~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