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冷冰冰的电子邮件比起来,寄明信片显得更有人情味儿。一张简单的明信片,一幅图,几句话,配上不同地方的邮戳,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可以收藏一辈子的东西。

今天的涨知识专题,信仔就为大家细数明信片那些“第一次”。

第一张自制明信片

1865年10月,有位普鲁士(德国)画家在硬卡纸上画了一幅极为精美的画,准备寄给他的朋友作为结婚纪念品。

但是他到邮局邮寄时,邮局竟没有合适尺寸的信封将画片装下。

画家正为难时,旁边的邮递员小哥建议画家干脆不用信封,索性将收件人地址、姓名等信息写在画片背面寄出。

果然,这没有信封的画片如同普通信函一样寄到了那位朋友手里。

邮递小哥恐怕自己也不会想到,自己不经意的“偷懒”成就了世界上第一张自制明信片。

第一张国家发行的明信片

1869年,奥匈帝国一位博士在奥地利发表文章建议,政府应该开发明信片,并将其列为印刷品邮件,以降低邮费价格。

奥地利邮政部门采纳了他的建议。同年10月1日,明信片在维也纳邮局正式发行,奥匈帝国也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明信片的国家。

我国第一套明信片

我国第一套明信片由清政府发行于1896年,为竖长方型, 左上角印有“大清邮政”字样、蟠龙和万年青图案,已成为今天珍贵的文史资料。

在民国16年(1927年)三月,适值交通银行开业20周年,当时的交通部为此特准发行纪念明信片一组,计4种,正面用红、绿、紫三色套印,邮图系帆船,反面则图案各异。

这就是我国第一次正式发行纪念明信片,只可惜印制甚少而且属于非卖品,仅供临时馈赠之用,因此成为邮品中的珍品。

本期关于明信片的科普就到这里啦,我们下期再见!

文字:细细粒

排版:细细粒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