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未读过如此罗里吧嗦的文章天使不投资人的不定期更新
谈到「unfo 请拉黑」「取关请双关」等说法,各位脑海里都是些什么?
如果说微博及与微博类似的网站是一种亚文化,那么「双取关」就是这些亚文化圈子里更小众的一种现象。简而言之,一些用户会提醒关注自己的人「如果你对我取消关注,请一并取消我对你的关注」;在对方不为所动的情况下,会自己动手取关对方,或者将对方拉入黑名单。
尊崇这一观念的人是形形色色的,不仅一些普通用户每天都以此律己律人,一些「大 V」也时不时会有受人关注的「双取关」「拉黑」行为。如果这位大 V 是个名人、明星,而双取关的对象恰恰也是一位名人、明星,其粉丝团体及部分媒体还会简单地「广而告之」。
很多人都对特朗普的「推特新闻」有印象。除了特朗普,其他国际名人的「推特新闻」其实也早已有之,而诸多推特新闻中的一类便是「XX 和 XX 互相取消了关注」。
这么一描述下来,很多本来还没有印象的人大概也知道文章要讨论的是什么了。「双取关」本来只是部分人的自发行为,如前文所言,是「亚文化中的亚文化」,但在社交媒体上,针对此现象的讨论却呈现两极分化态势:支持者认为「双向 unfo 不是很正常吗」,甚至有言论说「取关不拉黑的都是下等人」;反对者却常常嗤之以鼻,纷纷表示「不理解」,甚至说「不就是玻璃心」。
双取关正常吗?在讨论应该怎样理解「双取关」前,我们不如先来看看是否应该理解。简而言之,双取关究竟是一种「人之常情」,还是只是一种「任性」?
诚然,我会想到来讨论这件事情,绝非因为「双取关」在微博掀起了多大的波澜。我是一个较长时间的饭否用户,而饭否的「双取关」文化不敢有多深厚,但至少在 5 年、6 年以前就可以观察到。与微博不同的是,饭否的「BIO」(自述)是用户个人主页展示个性的重要区域,有绝对数量不在少数的饭否用户会在 BIO 中直接留下「unfo 请拉黑」等字眼。
这种现象普遍到什么程度呢?如果你也玩儿饭否,你会知道更进一步,这种现象甚至催生了「亚文化的亚文化的亚文化」,即有一些并不要求「unfo 请拉黑」的饭友,甚至会特意在 BIO 标注「unfo 不用拉黑」「un 我请不要取消我对你的关注」。这不知是一种对「双取关」用户的理解和尊重,还是在心中默认了「双取关」是个普遍规则。
由此可见,「双取关」在饭否即便不是「通行规则」,也绝非「拿不上台面」的奇怪癖好。微博的情况与饭否类似,有此类坚持的用户会大大方方地因为对方 unfo 自己而毫不犹豫地 unfo 对方。
对此现象最好的印证便是,饭否一度有多个「饭友平衡工具」(第三方)来帮助用户检查「不互相关注」的关注者,并方便批量「unfo」,即便到今天也仍然有少数平衡工具可用。而微博从来不缺粉丝平衡工具,实在无需赘言;甚至在不借助第三方工具的前提下,微博的关注/粉丝列表本身就非常明显地区分着「是否互相关注」,用户可以对照列表轻松地调整粉丝平衡。
可能有人会嗤之以鼻地表示「什么社交网站到中国都变了味儿」「就你国人事儿多」,然而在 twitter 上,「双取关」或说「平衡文化」同样可追溯至 5、6 年前。用来检查是「互相关注」还是「单相思」的网站有简单易用的「whotwi」等,甚至 AppStore 中有专门的「Friend Check」应用可以检查粉丝平衡。在 Friend Check 的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平衡对象一度包括 Facebook 和 Linkedin,而至今仍在支持 Twitter 和 Instagram。
由此可见,平衡文化是跨网站、跨国界甚至跨时代(从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即便对其嗤之以鼻者,若还坚称「双取关就是少数怪胎的任性」,对这一有着相当用户基础的常见需求,就未免过于视而不见了。
双取关的理由是?既然「双取关」是个常见现象,那其背后的合理性呢?不同的用户显然会给出我们不同的答案。
莫说双取关,有一些用户会时不时主动 unfo 一些往日无冤近日无仇的其他用户,原因在一些取关工具上说得再清楚不过,比如 Twitter 批量取关网站 UnTweeps 的简介中就写着「The number of people you can follow is a valuable asset to your Twitter presence」。
简而言之,由于无论 Twitter、微博还是饭否通常都对用户关注上限做了限制,可关注人数无疑是一种有限资源。对资源的控制及保护既是合理也是合情的,因此无论何种形式的「取关」本来就具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
回到双取关本身。「双向关注」虽然不代表对方的消息质量会因此提高,但无疑代表着一种最简单的社交关系,而这种社交关系能带来最基础的信任,比如对方不会发广告刷屏、不会发消息公开辱骂你等。无论再怎么梗着脖子坚持双向关注与否没有实际意义,你也不会把你的家人朋友老爸老妈老师老板仇敌情敌纷纷双向关注,然后在 TL 上天天吐槽他们吧?
再自我的人都不得不受制于「看起来没意义」的「双向关注」的实际意义,因为双向关注意味着双向的责任,意味着你与对方不能随意互相冒犯。即便这根本称不上所谓「好友」,但总比纯粹的陌生人要强。
而一旦打破这种平衡,则意味着从「不那么陌生的陌生人」完全退回「陌生人」,在自觉放弃责任的同时,对方出于忌惮当然也可还以颜色了。两个意见相左无法调和的人会骤然从好友变成双黑,并引发文章开头提到的「推特新闻」,正是此类身份转换的鲜明写照。
这件事本身没有那么复杂。说简单一些,坚称「双向关注没意义」的人,讨论的是微博、饭否、Twitter 的媒体属性,在媒体属性里消息是内容,用户只是容器,容器之间的摩擦碰撞自然无须关注;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微博、饭否还是 Twitter,都有着明显的社交属性,而人与人之间的「双关」,绝对并非「没意义」的事情。
除此之外……当然,除了这种基础的含义,对「双取关」的坚持可能还出于更多原因。
①一些营销号存在骗 fo 现象,批量随机关注用户,在收获逆向关注后,伺机取关。
②一些用户因为「反感」「厌恶」的原因 unfo 他人,随后便肆无忌惮地开始吐槽甚至侮辱对方。
毫无疑问,这两种都是上文「双取关」基础含义的延伸。营销号可以发广告,普通用户可以恶语伤人,这都是因为他们主动打破了「双向关注」的社交关系。正如前文所言,这一关系虽然谈不上多有价值,至少可以维持起码的信任。这时,被首先 unfo 的一方,回以颜色实在再正常不过——莫说回以 unfo 了,以直报怨同样无可厚非。
而从这两个理由再延伸开来,便很轻易可以推出要求对方「unfo 拉黑」的思想根源:一个会主动 unfo 我的人,或者因为他是骗 fo 的,或者因为他已经讨厌我了,我为什么还要继续关注他?而既然反正我也要回以 unfo,为什么不能要求对方在 un 我时一步到位?
诚然,这种要求既有合理性,也有不合理性。合理之处在于,双取关在多数情况下确实避免了后续的各种不愉快,好似友人决裂恋人分手,要分就分得彻底点儿。不合理之处在于,这种要求毕竟出于自己的猜测和推理,要求别人也用同样的方式理解未免霸道——比如有些用户的主动 unfo 真的不一定出自反感,而只是因为「你三个月没更新」「你已经不再发送我感兴趣的内容了」甚至「我要调整我在整个网站的收听范围」。
与此同时,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不排除有一些用户真的十分在意「双向关注」这一关系本身,哪怕这一关系实际意义并不大。他们是重度沉浸于社交媒体网站「社交」部分的用户,对「媒体」属性比较忽视,因此根本不在意谁「能」看见谁的消息,只在意谁「愿意」看谁这种简单的事实。
结论说到底,一切坚持和误解,还是用户对社交网站使用焦点不同的选择,都出自用户的自我意志——由前文开来,坚持双取关的「价值」虽并不是所有用户都在意的,对双取关的排斥却无疑否定了其他用户的合理选择。
综合来看,「双取关」有客观的用户基础,有基于产品逻辑的理论依据和不容忽视的情感依据。当某人在简介或自述里要求「unfo 请拉黑」时,就算你不打算照做,也实在无需讥讽对方为「玻璃心」,不然这只显出你的缺乏思考和缺乏同理心。
更何况,嘲讽别人「玻璃心」,本身就是一种十分「玻璃心」的行为。
本文作者@天使不投资人 首发于@赤潮AKASHI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赤潮AKASH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