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19年11月14日)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 page}}标签。
占士·金馬倫James Cameron摄于2022年导演出生James Francis Cameron (1954-08-16) 1954年8月16日(70歲) 加拿大安大略省卡普斯卡辛(英语:Kapuskasing)职业電影監製、導演及編劇配偶莎朗·威廉姆斯 (1978年–1984年) 蓋爾·安妮·赫德(英语:Gale Anne Hurd) (1985年–1989年) 凯瑟琳·毕格罗 (1989年–1991年) 琳达·汉密尔顿 (1997年–1999年) 蘇西·艾米斯 (2000年至今)活跃年代1978年至今
奖项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1997年 《泰坦尼克号》 最佳导演奖1997年 《泰坦尼克号》 最佳影片剪辑奖1997年 《泰坦尼克号》金球奖最佳導演1997年 《泰坦尼克号》 2009年 《阿凡达》 最佳戲劇類影片1997年 《泰坦尼克号》 2009年 《阿凡达》金酸莓奖最差劇本1985年 《第一滴血續集》其他奖项土星獎最佳編劇1984年 《魔鬼終結者》1986年 《異形2》2009年 《阿凡达》 土星獎最佳導演1986年 《異形2》1989年 《深渊》1991年 《终结者2:审判日》1994年 《真实的谎言》2009年 《阿凡达》
中国大陸詹姆斯·卡梅隆 港澳占士·金馬倫 臺灣詹姆斯·卡麥隆
1986年的詹姆斯·卡梅隆
詹姆斯·弗朗西斯·卡麥隆(英語:James Francis Cameron, CC,1954年8月16日—)是一位加拿大電影製片人和海洋探險家。作為後新好萊塢時代的重要人物,卡梅隆被認為是電影行業中最具創新精神的製片人之一,經常通過採用新技術推動電影的創新。
他首次因編劇和執導1984年的《終結者》而受到認可,並憑藉《異形2》(1986年)、《深淵》(1989年)、《终结者2:审判日》(1991年)和《真實的謊言》(1994年)取得了進一步的成功。他執導並編劇了1997年的《鐵達尼號》和2009年的《阿凡達》以及其續集,其中《鐵達尼號》榮獲他在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剪輯獎項。他還獲得了其他各種行業榮譽,他的兩部電影被美國國會圖書館選為國家影片登記表的保護對象。
卡梅隆是光影風暴娛樂、數字王國3.0和地船製片公司(Earthship Productions)的共同創始人。除了電影製作外,他還是一名《國家地理》海洋探險家,並製作了許多關於海洋主題的紀錄片,包括2003年的《深淵遊魂(英语:Ghosts_of_the_Abyss)》和2005年的《深海異形(英语:Aliens_of_the_Deep)》。卡梅隆還對水下拍攝(英语:Underwater_videography)和遙控潛水器技術做出了貢獻,並幫助創建了數位3D融合攝影系統(英语:Fusion_Camera_System)。 2012年,他成為第一個獨自潛入地球海洋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的人,他透過駕駛深海挑战者号潛水器上實現了這一壯舉。
卡梅隆的電影全球票房總收入超過80億美元,使他成為有史以來票房第二高的電影導演。他執導的三部電影分別位列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四部電影之中,包括《阿凡達》、《阿凡達:水之道》和《鐵達尼號》(1997年)分別是票房最高、第三高和第四高的電影。卡梅隆成為歷史上首位執導兩部全球票房超過20億美元的電影的導演,並且是唯一一位執導的三部電影全球票房超過20億美元的導演。[1][2]2010年,《時代雜誌》將卡梅隆列為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的人之一。此外,卡梅隆也是一位環保主義者,經營著幾家可持續發展的企業。
生平[编辑]
詹姆斯·卡梅隆生于加拿大的安大略省的一个名为Kapuskasing的地方。他父亲菲利浦·卡梅隆(Phillip Cameron)是一位电子工程师,母亲雪莉·卡梅隆(Shirley Cameron)则是一位艺术家。全家于1971年移居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南部城市贝瑞阿。他曾在加州的兩年制社區學院学习物理学,但沒多久又改主修英文,却在開學前自己休學。他到南加州大學的圖書館找資料自修學習電影特效技術,並用開卡車賺錢的空檔寫劇本。他首先以编剧开始他的职业生涯,后来又转向电影的艺术导演以及特效处理工作(例如在电影《世纪争霸战(英语:Battle Beyond the Stars)》 以及《纽约大逃亡》中)。于1981年开始他的导演生涯之前,他还担任过电影Roger Corman的制片。
卡梅隆电影的突破开始于他的特效小组,该特效小组的工作开始于《终结者》。而后来他导演的《终结者2:审判日》是少量使用电脑特技,该片最终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混音、最佳化妆和最佳音效剪辑四项大奖。卡梅隆在1997年导演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同样大范围地使用了电脑特技,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泰坦尼克号》成为当时投资最为昂贵、票房收入最高也是投资回报最为丰厚的电影。在这部平了奥斯卡获奖记录的电影所获得的十一项大奖中,有三项是属于卡梅隆的,分别是最佳导演、最佳制片以及最佳剪辑。
2025年,卡梅隆宣佈2026年歸化紐西蘭,曾表示喜歡移居紐西蘭,2012年在紐西蘭男懷拉拉帕擁有一座大型牧場。[3]
个人生活[编辑]
他一共结过五次婚,他的前妻包括凯瑟琳·毕格罗(1989-91)、琳达·汉密尔顿(Linda Hamilton,1997-99)等人。现任妻子为苏茜·爱米斯(Suzy Amis),他们于2000年6月结婚。
他很喜欢深海潜水,已进行过72次深海潜水,其中33次是到泰坦尼克号的沉船地点。1997年拍摄《泰坦尼克号》时,他曾潜入海底12次以拍摄沉船画面。2012年3月25日,他独自乘坐“深海挑战者号”潜水艇,花了两小时抵达深度近11公里的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并在海底逗留三个小时,这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次抵达最深海底的海底潜水,也是首位独自抵达该处的人。他本人的单人潜艇下潜最深纪录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的太平洋海域下潜的8.2公里[4]。
导演作品[编辑]
主条目:詹姆斯·卡梅隆作品名单
《食人鱼2:繁殖(英语:Piranha II: The Spawning)》(Piranha II: The Spawning) (1981年)〔拍摄中途被撤换〕
《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 (1984年)
《異形2》(Aliens) (1986年)
《無底洞》(The Abyss) (1989年)
《魔鬼終結者2》(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1991年)
《魔鬼大帝:真實謊言》(True Lies) (1994年)
《鐵達尼號》(Titanic) (1997年)
《阿凡達》(Avatar) (2009年)
《阿凡達:水之道》(Avatar: The Way of Water) (2022年)
《阿凡達:火與燼》(Avatar: Fire and Ash) (預計於2025年12月19日上映)
《阿凡達4》(Avatar 4) (預計於2029年12月21日上映)
《阿凡達5》(Avatar 5) (預計於2031年12月19日上映)
参考资料[编辑]
^ Dellatto, Marisa. ‘Avatar’ Sequel Will Break $2 Billion In Next Few Days, Cameron Says—Gaining On Other Highest Grossing Films Of All Time. Forbes.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3) (英语).
^ James Cameron becomes first director in history to have three films reach $1.5 billion at the box office. UNILAD. 2023-01-06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9) (英语).
^ 《鐵達尼號》名導卡麥隆宣布將成紐西蘭公民 「不想再看到川普的臉」
^ 卡梅伦探世界最深海沟 为《阿凡达》续集找灵感. 联合早报. 2012-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8).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詹姆斯·卡梅隆
詹姆斯·卡梅隆的Instagram帳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詹姆斯·卡梅隆的X(前Twitter)账号
国际电影数据库相关资料
偏执狂和烧钱机:詹姆斯·卡梅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詹姆斯·卡梅隆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上的資料(英文)
詹姆斯·卡梅隆在豆瓣上的资料(简体中文)
在AllMovie上詹姆斯·卡梅隆的頁面(英文)
查论编詹姆斯·卡梅伦电影作品作品导演长片
《食人鱼2:繁殖》(1981)
《终结者》(1984)
《異形2》(1986)
《深渊》(1989)
《终结者2:审判日》(1991)
《真实的谎言》(1994)
《泰坦尼克号》(1997)
《阿凡达》(2009)
《阿凡達:水之道》(2022)
《阿凡達:火與燼》(2025)
短片
《克赛诺起源》(1978)
纪录片
《重返俾斯麦战舰》(2002)
《深渊幽灵》(2003)
《深海异形》(2005)
制片人/编剧
《第一滴血2》(1985)
《末世纪暴潮》 (1995)
《飞向太空2002》(2002)
《夺命深渊》(2011)
《艾莉塔:戰鬥天使》(2019)
《未來戰士:黑暗命運》(2019)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2021)
其它
光影風暴娛樂
深海挑战者号
查论编《阿凡達》電影
《阿凡达》(2009)
奖项和荣誉
票房紀錄(英语:List of box office records set by Avatar)
《阿凡達:水之道》(2022)
《阿凡達:火與燼》(2025)
《阿凡達4》(2029)
《阿凡達5》(2031)
角色
傑克·蘇里(英语:Jake Sully)
奈蒂莉
設定
虚构世界
纳美语
音樂
《阿凡达》
〈我看见你〉
《阿凡达:水之道(英语:Avatar: The Way of Water (soundtrack))》
〈Nothing Is Lost (You Give Me Strength)(英语:Nothing Is Lost (You Give Me Strength))〉
遊戲
《阿凡達(英语:James Cameron's Avatar: The Game)》(2009)
《阿凡達:潘朵拉邊境》(2023)
遊樂設施
潘多拉 - 阿凡達的世界(英语:Pandora – The World of Avatar)
阿凡達飛行歷險(英语:Avatar Flight of Passage)
納美河之旅(英语:Na'vi River Journey)
其他媒体
《阿凡达的艺术:詹姆斯·卡梅隆的史诗冒险》
樂高阿凡達(英语:Lego Avatar)
相关
主题(英语:Themes in Avatar)
阿凡达-哈利路亚山
查论编奥斯卡最佳导演1927–1950
法蘭·波西治(1927)
刘易斯·迈尔斯通(1928)
弗蘭克·洛伊德(1929)
刘易斯·迈尔斯通(1930)
諾曼·陶羅格(1931)
法蘭·波西治(1932)
弗蘭克·洛伊德(1933)
法蘭克·卡普拉(1934)
约翰·福特(1935)
法蘭克·卡普拉(1936)
李歐·麥卡瑞(1937)
法蘭克·卡普拉(1938)
维克托·弗莱明(1939)
约翰·福特(1940)
约翰·福特(1941)
威廉·惠勒(1942)
麥可·寇蒂斯(1943)
李歐·麥卡瑞(1944)
比利·懷德(1945)
威廉·惠勒(1946)
伊利亚·卡赞(1947)
約翰·休斯頓(1948)
约瑟夫·曼凯维奇(1949)
约瑟夫·曼凯维奇(1950)
1951–1975
乔治·史蒂文斯(1951)
约翰·福特(1952)
弗雷德·金尼曼(1953)
伊利亚·卡赞(1954)
德尔伯特·曼(1955)
乔治·史蒂文斯(1956)
大卫·利恩(1957)
文森特·明内利(1958)
威廉·惠勒(1959)
比利·懷德(1960)
杰罗姆·罗宾斯和罗伯特·怀斯(1961)
大卫·利恩(1962)
托尼·理查德森(1963)
乔治·丘克(1964)
罗伯特·怀斯(1965)
弗雷德·金尼曼(1966)
迈克·尼科尔斯(1967)
卡洛·李(1968)
约翰·施莱辛格(1969)
富蘭克林·沙夫納(1970)
威廉·弗莱德金(1971)
鲍勃·福斯(1972)
乔治·罗伊·希尔(1973)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74)
米洛斯·福曼(1975)
1976–2000
約翰·艾維森(1976)
伍迪·艾伦(1977)
迈克尔·西米诺(1978)
罗伯特·本顿(1979)
勞勃·瑞福(1980)
沃伦·比蒂(1981)
李察·艾登堡祿(1982)
詹姆斯·L·布鲁克斯(1983)
米洛斯·福曼(1984)
薛尼·波勒(1985)
奧利華·史東(1986)
貝納多·貝托魯奇(1987)
巴瑞·李文森(1988)
奧利華·史東(1989)
凯文·科斯特纳(1990)
強納森·德米(1991)
克林·伊斯威特(1992)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1993)
羅拔·湛米基斯(1994)
米路·吉遜(1995)
安东尼·明格拉(1996)
詹姆斯·卡梅隆(1997)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1998)
山姆·曼德斯(1999)
史蒂文·索德伯格(2000)
2001–至今
朗·侯活(2001)
羅曼·波蘭斯基(2002)
彼得·杰克逊(2003)
克林·伊斯威特(2004)
李安(2005)
马丁·斯科塞斯(2006)
科恩兄弟(2007)
丹尼·鮑伊(2008)
凯瑟琳·毕格罗(2009)
汤姆·霍伯(2010)
米歇尔·哈札纳维西斯(2011)
李安(2012)
艾方索·柯朗(2013)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2014)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2015)
达米恩·查泽雷(2016)
吉勒摩·戴托羅(2017)
艾方索·柯朗 (2018)
奉俊昊 (2019)
趙婷 (2020)
珍·康萍 (2021)
關家永、丹尼爾·施奈特 (2022)
克里斯托弗·诺兰(2023)
西恩·貝克(2024)
最佳影片
最佳導演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原創劇本
最佳改編劇本
最佳動畫長片
最佳動畫短片
最佳紀錄長片
最佳紀錄短片
最佳國際影片
最佳原創音樂
最佳原創歌曲
最佳實景短片
最佳音响
最佳音效剪輯
最佳美術設計
最佳攝影
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
最佳服裝設計
最佳視覺效果
查论编金球奖最佳导演
亨利·金(英语:Henry King (director)) (1943)
李歐·麥卡瑞 (1944)
比利·怀德 (1945)
法蘭克·卡普拉 (1946)
伊利亚·卡赞 (1947)
约翰·休斯顿 (1948)
罗伯特·罗森 (1949)
比利·怀德 (1950)
拉斯羅·本尼迪克(英语:László Benedek) (1951)
塞西尔·德米尔 (1952)
弗雷德·金尼曼 (1953)
伊利亚·卡赞 (1954)
喬舒亞·洛根(英语:Joshua Logan) (1955)
伊利亚·卡赞 (1956)
大卫·利恩 (1957)
文生·明里尼 (1958)
威廉·惠勒 (1959)
傑克·卡迪夫(英语:Jack Cardiff) (1960)
斯坦利·克雷默 (1961)
大卫·利恩 (1962)
伊利亚·卡赞 (1963)
乔治·丘克 (1964)
大卫·利恩 (1965)
弗雷德·金尼曼 (1966)
迈克·尼科尔斯 (1967)
保罗·纽曼 (1968)
查爾斯·賈洛特(英语:Charles Jarrott) (1969)
亞瑟·希勒(英语:Arthur Hiller) (1970)
威廉·弗莱德金 (1971)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2)
威廉·弗莱德金 (1973)
羅曼·波蘭斯基 (1974)
米洛斯·福曼 (1975)
希德尼·鲁迈特 (1976)
赫伯特·罗斯(英语:Herbert Ross) (1977)
迈克尔·西米诺 (1978)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9)
罗伯特·雷德福 (1980)
沃伦·比蒂 (1981)
理查德·阿滕伯勒 (1982)
芭芭拉·斯特赖桑德 (1983)
米洛斯·福曼 (1984)
约翰·休斯顿 (1985)
奥利弗·斯通 (1986)
貝納多·貝托魯奇 (1987)
克林·伊斯威特 (1988)
奥利弗·斯通 (1989)
凯文·科斯特纳 (1990)
奥利弗·斯通 (1991)
克林·伊斯威特 (1992)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1993)
罗伯特·泽米吉斯 (1994)
梅尔·吉布森 (1995)
米洛斯·福曼 (1996)
詹姆斯·卡麦隆 (1997)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1998)
山姆·曼德斯 (1999)
李安 (2000)
劳勃·阿特曼 (2001)
马丁·史柯西斯 (2002)
彼得·杰克森 (2003)
克林·伊斯威特 (2004)
李安 (2005)
马丁·史柯西斯 (2006)
朱利安·许纳贝 (2007)
丹尼·波尔 (2008)
詹姆斯·卡麦隆 (2009)
大卫·芬奇 (2010)
马丁·史柯西斯 (2011)
本·阿弗莱克 (2012)
艾方索·柯朗 (2013)
理查德·林克莱特 (2014)
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2015)
达米恩·查泽雷 (2016)
吉勒摩·戴托羅 (2017)
艾方索·柯朗 (2018)
山姆·曼德斯 (2019)
趙婷 (2020)
珍·康萍 (2021)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2022)
克里斯托弗·诺兰 (2023)
布拉迪·科貝特 (2024)
查论编评论家选择电影奖最佳導演1995–20001995 梅爾·吉勃遜 · 1996 安東尼·明格拉 · 1997 詹姆斯·卡麥隆 · 1998 史蒂芬·史匹柏 · 1999 山姆·曼德斯 · 2000 史蒂芬·索德柏2001–20202001 朗·霍華/巴茲·魯曼 · 2002 史蒂芬·史匹柏 · 2003 彼得·傑克森 · 2004 馬丁·史柯西斯 · 2005 李安 · 2006 馬丁·史柯西斯 · 2007 柯安兄弟 · 2008 丹尼·鮑伊 · 2009 凱薩琳·畢格羅 · 2010 大衛·芬奇 · 2011 米歇爾·哈札納維西斯 · 2012 班·艾佛列克 · 2013 艾方索·柯朗 · 2014 李察·林克雷特 · 2015 喬治·米勒 · 2016 達米恩·查澤雷 · 2017 吉勒摩·戴托羅 · 2018 艾方索·柯朗 · 2019 山姆·曼德斯/奉俊昊 · 2020 趙婷2021–20402021 珍·康萍 · 2022 關家永、丹尼爾·舒奈特 · 2023 克里斯托弗·诺兰 · 2024 朱浩伟註:2001年開始才採用提名制度。
查论编帝國獎最佳導演獎
丹尼·鮑伊 (1996)
特里·吉列姆 (1997)
卡梅伦·克罗 (1998)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1999)
奈特·沙马兰 (2000)
布莱恩·辛厄 (2001)
巴茲·雷曼 (2002)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2003)
昆汀·塔伦蒂诺 (2004)
山姆·雷米 (2005)
尼克·帕克和斯蒂夫·博克斯(英语:Steve Box) (2006)
克里斯托弗·诺兰 (2007)
大卫·叶茨 (2008)
克里斯托弗·诺兰 (2009)
詹姆斯·卡梅隆 (2010)
埃德加·赖特 (2011)
大卫·叶茨 (2012)
山姆·曼德斯 (2013)
艾方索·柯朗 (2014)
克里斯托弗·诺兰 (2015)
J·J·艾布斯 (2016)
加雷斯·爱德华 (2017)
莱恩·约翰逊 (2018)
查论编土星奖最佳剧本
威廉·彼得·布拉蒂 (1973)
伊卜·梅契爾(英语:Ib Melchior)/哈兰·艾里森 (1974/75)
吉米·桑斯特(英语:Jimmy Sangster) (1976)
乔治·卢卡斯 (1977)
伊莱恩·梅和沃伦·比蒂 (1978)
尼古拉斯·迈耶 (1979)
威廉·彼得·布拉蒂 (1980)
劳伦斯·卡斯丹(英语:Lawrence Kasdan) (1981)
梅丽莎·马西森(英语:Melissa Mathison) (1982)
雷·布萊伯利 (1983)
詹姆斯·卡梅隆和盖尔·安妮·赫德(英语:Gale Anne Hurd) (1984)
湯姆·霍蘭(英语:Tom Holland (director)) (1985)
詹姆斯·卡梅隆 (1986)
迈克尔·迈纳和爱德华·诺麦尔(英语:Edward Neumeier) (1987)
蓋瑞·羅斯和阿内·斯皮尔伯格(英语:Anne Spielberg) (1988)
威廉·彼得·布拉蒂 (1989/90)
泰德·泰利(英语:Ted Tally) (1991)
詹姆斯·V·哈特(英语:James V. Hart) (1992)
迈克尔·克莱顿和大衛·柯普 (1993)
吉姆·哈里森(英语:Jim Harrison)和韋斯利·斯崔克(英语:Wesley Strick) (1994)
安德鲁·凯文·沃克 (1995)
凱文·威廉森 (1996)
迈克·韦尔布(英语:Mike Werb)和迈克尔·科利尔(英语:Michael Colleary) (1997)
安德魯·尼可 (1998)
查理·卡夫曼 (1999)
大衛·海特 (2000)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2001)
斯科特·弗兰克(英语:Scott Frank)和瓊·寇恩(英语:Jon Cohen (writer)) (2002)
法蘭·華許、菲利帕·鮑恩斯和彼得·杰克逊 (2003)
阿尔文·萨金特(英语:Alvin Sargent) (2004)
克里斯托弗·诺兰和大衛·S·高耶 (2005)
麥可·道格堤和丹·哈里斯(英语:Dan Harris (screenwriter)) (2006)
布拉德·伯德 (2007)
克里斯托弗·诺兰和乔纳森·诺兰 (2008)
詹姆斯·卡梅隆 (2009)
克里斯托弗·诺兰 (2010)
杰夫·尼科尔斯 (2011)
昆汀·塔伦蒂诺 (2012)
斯派克·琼斯 (2013)
克里斯托弗·诺兰和乔纳森·诺兰 (2014)
劳伦斯·卡斯丹(英语:Lawrence Kasdan)、J·J·艾布斯和迈克尔·阿恩特 (2015)
艾瑞克·赫瑟勒 (2016)
莱恩·约翰逊 (2017)
布莱恩·伍兹(英语:Bryan Woods)、斯科特·贝克(英语:Scott Beck)和約翰·卡拉辛斯基 (2018/2019)
昆汀·塔伦蒂诺 (2019/2020)
吉勒摩·戴托羅和金·摩根 (2021/2022)
詹姆斯·卡梅隆、瑞克·傑法和亞曼達·賽佛 (2022/2023)
查论编導演協會獎最佳導演1948–1975
约瑟夫·曼凯维奇 (1948)
罗伯特·罗森 (1949)
约瑟夫·曼凯维奇 (1950)
乔治·史蒂文斯 (1951)
约翰·福特 (1952)
弗雷德·金尼曼 (1953)
伊利亚·卡赞 (1954)
德尔伯特·曼 (1955)
乔治·史蒂文斯 (1956)
大卫·利恩 (1957)
文森特·明内利 (1958)
威廉·惠勒 (1959)
比利·懷德 (1960)
杰罗姆·罗宾斯和罗伯特·怀斯 (1961)
大卫·利恩 (1962)
托尼·理查德森 (1963)
乔治·丘克 (1964)
罗伯特·怀斯 (1965)
弗雷德·金尼曼 (1966)
迈克·尼科尔斯 (1967)
安东尼·哈维(英语:Anthony Harvey) (1968)
约翰·施莱辛格 (1969)
富蘭克林·沙夫納 (1970)
威廉·弗莱德金 (1971)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2)
乔治·罗伊·希尔 (1973)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4)
米洛斯·福曼 (1975)
1976–2000
約翰·艾維森 (1976)
伍迪·艾伦 (1977)
迈克尔·西米诺 (1978)
罗伯特·本顿 (1979)
勞勃·瑞福 (1980)
沃伦·比蒂 (1981)
李察·艾登堡祿 (1982)
詹姆斯·L·布鲁克斯 (1983)
米洛斯·福曼 (1984)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1985)
奧利華·史東 (1986)
貝納多·貝托魯奇 (1987)
巴瑞·李文森 (1988)
奧利華·史東 (1989)
凯文·科斯特纳 (1990)
強納森·德米 (1991)
克林·伊斯威特 (1992)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1993)
羅拔·湛米基斯 (1994)
朗·侯活 (1995)
安东尼·明格拉 (1996)
詹姆斯·卡梅隆 (1997)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1998)
山姆·曼德斯 (1999)
李安 (2000)
2001年至今
朗·侯活 (2001)
羅伯·馬歇爾 (2002)
彼得·杰克逊 (2003)
克林·伊斯威特 (2004)
李安 (2005)
马丁·斯科塞斯 (2006)
科恩兄弟 (2007)
丹尼·鮑伊 (2008)
凯瑟琳·毕格罗 (2009)
汤姆·霍伯 (2010)
米歇尔·哈札纳维西斯 (2011)
本·阿弗莱克 (2012)
艾方索·柯朗 (2013)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2014)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2015)
达米恩·查泽雷 (2016)
吉勒摩·戴托羅 (2017)
艾方索·柯朗 (2018)
山姆·曼德斯 (2019)
趙婷 (2020)
珍·康萍 (2021)
规范控制数据库 国际
FAST
ISNI
VIAF
WorldCat
各地
挪威
西班牙
法国
BnF data
加泰罗尼亚
德国
意大利
以色列
美国
瑞典
拉脱维亚
日本
捷克
澳大利亚
希腊
韩国
克罗地亚
荷兰
波兰
葡萄牙
学术
CiNii
艺术家
MusicBrainz
现代艺术博物馆
艺术家联合名录
人物
Deutsche Synchronkartei
德意志传记
Trove
其他
CONOR
SNAC
IdRef